成语沆瀣一气的意思是原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,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。那么,你知道成语沆瀣一气的主人公是谁?沆瀣一气的典故是什么?请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。
成语沆瀣一气的主人公是崔沆 ,崔沆字内融。唐博陵(今河北安平)人。宰相崔铉子。登进士第,官至员外郎,知制诰,拜中书舍人。乾符二年(875年),任主考官,有个叫崔瀣的考生被录取,被讥为“座主门生,沆瀣一气”。
中和元年(881年),黄巢军进入长安,张直方冒险收留崔沆、豆卢瑑等人。事泄,黄巢怒诛直方三族。崔沆等人皆为黄巢所杀。
成语沆瀣一气的出处
宋·钱易《南部新书·戊集》:“又乾符二年,崔沆放崔瀣,谭者称座主门生,沆瀣一气。”
成语沆瀣一气的典故
在唐朝时,要想当官是要考科举的,,唐僖宗时,有一官员,名叫崔沆,曾任“中书侍郎”等职。乾符二年,他被派当主考官,主持朝廷考试事宜。这次应试的人中间,有一个名叫崔瀣的,颇有才学。 主考官崔沆连日批阅考卷,批到崔瀣的卷子,大为赞赏,连声叫好。发榜那天,许多人围榜观看,有的还高声地念着名单。突然,有个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连声道喜,原来崔瀣榜上有名,考中了。
按当时规矩,科举考试及第的人,都算是主考官的“门生”。崔瀣不免要以门生的身份,郑重其事地前去拜谒“恩师”崔沆。别人见他不但任官特快,而且所任官职也特好,待遇显然与众不同,因此不免怀疑:“崔沆和崔瀣,是有特殊关系的吧?”有人更进一步断定:“那还用说,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!”俏皮的还加以嘲笑道:“座主门生,沆瀣一气”。
由于上述故事,后来“沆瀣一气”就流传而为成语,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一起。 渐渐地,"沆瀣一气“从一句玩笑话变成了一个含贬义词的成语。